查看原文
其他

“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亚月 伦理学术 2021-01-22


现象学伦理学开启一种新的伦理学范式——“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伦理学诞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其间伦理学的理论形态一直在缓慢地演进,从美德伦理到近现代的规范伦理,并在近两百年前基本奠定美德伦理、义务论、功利主义这三大规范伦理三足鼎立之势。1903年摩尔《伦理学原理》一书的问世,使元伦理得以与规范伦理二分天下。而理论伦理学整体又与最近五六十年来蓬勃发展的应用伦理学两相对照。但一百多年来的现象学运动,其实早在这一表象之下,应用现象学的方法与理论资源,也打破了打破了三大规范伦理之间的对峙,也融合了元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不同着力点,甚至贯通了伦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层面,从而构建出一个宏大且内容极为丰富庞杂的现象学伦理论世界。这一点在2017年11月25日召开的“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可谓清晰呈现。本“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现象学学会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科技大学、河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以及海外学成回国的博士等三十余位老中青学者参与了这次研讨会。


现象学伦理学开启一种新的伦理学范式

——“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亚月

(上海大学哲学系 副教授)

伦理学诞生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其间伦理学的理论形态一直在缓慢地演进,从美德伦理到近现代的规范伦理,并在近两百年前基本奠定美德伦理、义务论、功利主义这三大规范伦理三足鼎立之势。1903年摩尔《伦理学原理》一书的问世,使元伦理得以与规范伦理二分天下。而理论伦理学整体又与最近五六十年来蓬勃发展的应用伦理学两相对照。但一百多年来的现象学运动,其实早在这一表象之下,应用现象学的方法与理论资源,也打破了打破了三大规范伦理之间的对峙,也融合了元伦理与规范伦理的不同着力点,甚至贯通了伦理学的理论与应用层面,从而构建出一个宏大且内容极为丰富庞杂的现象学伦理论世界。这一点在2017年11月25日召开的“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可谓清晰呈现。本次“现象学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现象学学会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科技大学、河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大学以及海外学成回国的博士等三十余位老中青学者参与了这次研讨会。

 


在研讨会的第一时段,北京社会科学院的洪汉鼎教授首先做了题为“伦理学与实践哲学——读伽达默尔论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可能性”的报告。他强调,伽达默尔的伦理学是一种强调对话的哲学伦理学,也是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这一伦理学努力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来突破康德道义伦理学的局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邓安庆教授的报告题为“现象学伦理学对于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要?”凸显了这次会议的主题。邓安庆通过描述现象学在20世纪转折前后所展示出来的大量重要的伦理学成就,强调纯粹学术意义上的哲学伦理学嫁接在现象学理论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需要我们形成一种新的伦理学范式。邓安庆指出,正如胡塞尔之所以提出“让哲学成为一门严格科学”是因为“我们必须过严肃的伦理生活”一样,而伦理学面对丰富生动的生活世界本身,也只有以严格的学术品格才能直观到人类生命的真相,建构有效的伦理共在和道德实在的价值范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视觉模式到话语模式的转化:列维纳斯论‘真理问题’”认为在列维纳斯那里,伦理学就是第一哲学。

 


研讨会第二时段,北京大学哲学系靳希平教授做了题为“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缺爱现象’与《黑皮本》中的‘直白称谓’的报告。靳教授提出了“《存在与时间》基本内容是人生现象学”的观点,并对海德格尔人生现象学中的缺爱 现象进行了简要但却精当的分析。靳教授的发言内容其实比题目所示还要广泛许多从理论到现实"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开合度、信息量极大。他认为胡塞尔把英国经验论发展到了极致:而现象学的经验论走到极端后则与康德相通。靳教授还特别讲解了关于陌生性、陌生者的理论以及康德的“道德异乡人”概念,并用这些理论资源积极观照了广州的(黑人聚集)现实。靳教授将海德格尔术语Dasein译为“达在”的译法,也获得了会议代表们的热烈称赞。华中科技大学何卫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中的实践哲学——析此书关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解读及意义”。何教授认为伽达默尔哲学发展了解释学的伦理学,实践哲学贯穿了其一生,其哲学是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诠释学,包含了世界经验和生活实践。而实践智慧正是《真理与方法》一书的中心问题。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庆熊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存在哲学、诠释学和现象学的交汇和融通的意义”,围绕存在哲学、诠释学和现象学的交汇而展开,并探讨了现象学的本体论、现象学视野中的“事实性”等问题。张教授提到了无限性的伦理学以及康德道德哲学的超越性,以及舍勒反其道行之所发展出来的“质料的价值伦理学”;舍勒认为情感即质料,规则即形式,而实质要比形式更重要。张庆熊提到胡塞尔本人也讲过程序性问题,亦即价值的排序,这涉及现象学的还原问题。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先验的伦理学为什么具有一定必要性?张庆熊认为这是因为先验伦理学与胡塞尔所提到的程序性问题相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孙小玲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至善与道德世界——对康德至善概念的现象学诠释”,她试图借助对义务(道德)意识构成的现象学分析,将康德的至善概念解释为义务意识原构成所预设的道德世界,从而将至善论界说为康德的善理论的一个自然延伸。孙教授对至善概念做了详解,认为至善只是意向对象而并非实存,并指出在关于至善的理论中,从来都有着两种路向:神学的和政治学的,而现代的至善则脱离了神学,走向了政治学。在康德最后的道德哲学著作,即写于1797年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康德不再关注至善问题,而转向了对于爱与敬重的关注。靳希平教授做点评时指出,所有的伦理问题包括善、恶等,都是意向性的,其初始点都是直观的。至于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而言,其操作性就在于现象学的直观;直观既是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原则,也是伦理学的操作性所在。

 


在下午的分会场讨论中,学者们从广泛的视角展开了对于现象学与伦理学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田海平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道德空间学:分割、坍塌和重组——从社会空间理论拓展道德形态”,他指出最早提出形态学这一术语的是德国文豪歌德;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和韦伯的现代化理论,都有不可或缺的形态学视角。形态学关注表面上相互无关的事物的异质性分布、关注不同事态的相互联系,它是一种与现象学几乎同时诞生并同样得到广泛应用的跨学科理念和方法。从现象学方法入手,拓展道德形态学是可能的。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教授则从逻辑层面来研究道德谓词,他的发言题目是“Quanta经验与道德谓词”。他讲到道德谓词是否描述了实在的属性,一直是元伦理学中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难题;他根据Ross Greach关于表语形容词和定语形容词的区分,对这二者做了认知经验上的、现象学的区分性分析。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张子立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实践立场如何可能:论科尔斯戈德的个体同一性辩护”,他详细介绍了科尔斯戈德为了辩护个体同一性的存在,而提出实践立场的主题,并对此主


题的三个方面做了阐述:理论事实和实践事实的二分法;道德行动者的能动性;在实践同一性意义上的自我建构。同济大学余明锋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阿纳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与尼采的生存正义论”,他从尼采《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开始,阐述了尼采生存正义论的内涵,试图从中发掘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有关“生存正义”的伦理思想,以之作为理解尼采生存正义论的视角。上海师范大学乐小军副教授做了题为“汉娜阿伦特的柏拉图解释”的发言,指出汉娜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对政治的偏见和敌视,这一点最清晰地在呈现在这个传统的创始者柏拉图的哲学中。阿伦特认为是苏格拉底之死让柏拉图认识到(意见)说服的不充分性,于是柏拉图在真理和意见之间做出了严格区分,并最终形成了一种与政治领域异质的标准来看待和评价政治领域,用高于政治领域的超越性标准和尺度来衡量和评价政治领域,这是用哲学经验而不是政治自身的经验来检视政治,会带来哲学对政治的偏见和误解。他讲到阿伦特本人主张把显现与存在相等同,亦即应当取消意见(显现的东西)和真理之间的对立。


贵州师范大学黄晶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不能自制者的知与行——亚里士多德‘不能自制’概念的现象学分析,他重点关注的是知与行的一致性在“不能自制”现象中所遭遇的挑战,以及亚里士多德和舍勒各自对此问题的解决路径及其利弊。美国路易斯大学李鸣鹤博士的发言题目是“舍勒的自由理论和文化中的道德反思”,她用舍勒的自由理论来阐明文化对我们道德反思能力的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朱会晖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康德的实践的实在论”,他认为,康德以实践来确立实在,康德的实在论是实践的实在论,康德努力证成理性三大理念具有实践的实在性。经验概念、先验认识形式和理性纯粹理念,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康德反对理智直观,而胡塞尔的本质直观显然是具有现实性的路径。河南大学曾云副教授的题目是“胡塞尔论第一哲学与伦理学的统一性问题,她讲到胡塞尔之第一哲学的理念实际上重返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即伦理学本身并不是和第一哲学分离的,而是作为第一哲学的内核居于其中。胡塞尔第一哲学的精神导向也是伦理的,以服务于伦理人性的塑造为最终目的。上海社会科学院薛丹妮博


士的发言则与启蒙思想相关,她的发言题目是“论对完全私人财产所有权的自然权利辩护”,她认为,私人财产所有权是一项有限的公民社会法权,而非天赋自然人权;现时代以解决不公正的经济不平等为目的的税收再分配,整体上并不会对私人财产所有权造成侵犯。上海社会科学院韩玮博士的发言题目是“尼采为什么是一位自然主义者”,他认为,尼采倾向于将权力意志理解为自然的爱欲(本质),将永恒轮回理解为自然的运动;由于有永恒轮回这样的运动,自然必定是自然史,而由于有权力意志这样的爱欲,自然史必定是自然进化史。上海大学张亚月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从休谟对休谟难题的解决路径审视价值与真理之关系”,指出虽然休谟难题否认了传统上从实然到应然、从事实到价值的独断论,但休谟并不否认价值和应当中所蕴含的事实因素,并且高度重视事实对于价值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才会将实然层面的基本事实——自利的真实人性和有限的同情以及二者之间的某种复杂互动——当作道德、正义等应然层面之社会机制的根基和土壤。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杨泽波教授做了题为“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仁性?——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三”的闭幕式报告。他指出,仁性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内容,但如何确认仁性,却一直是个难题。应当借鉴笛卡尔、胡塞尔、唯识宗的智慧,以内觉作为儒家生生伦理学的逻辑起点,将儒家所说的“内省”“反求”分析为一种“内觉”;通过内觉就可以确认自己的仁性,即当下呈现和自我觉知。

 

参会学者们认为,这次会议作为“现象学与伦理学”的第一次会议,探索以现象学的方法来切磋解决当代社会伦理问题的新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全文原载于《道德与文明》2018年第2期,责任编辑:段素革)


近期回顾:

赖贤宗丨唐君毅早期哲学与德意志观念论

黄裕生丨普遍之爱与人类的解放——论耶稣与孔子的共同事业

麦金太尔丨不可公度性、真理和儒家及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德性的对话

万俊人丨儒家美德伦理及其与麦金太尔之亚里士多德主义的视差

明辉丨儒家、康德与德行伦理学



欢迎订阅《伦理学术》

投稿邮箱:ethica@163.com或fudandeng@vip.163.com

关注公众号:Academia_Ethica或长按二维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